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云南大学医学院举办“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本次活动以“立德树人守初心,匠心育人担使命”为主题,经个人申报、投票评选、院内公示等环节,最终评选出3位“最美教师”。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助力医学教育事业扬帆远航。
教研育人典范——郑冰蓉教授

郑冰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云南大学“伍达观”奖、“红云园丁”奖优秀教师,云南大学优秀班主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委,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学学位分委员会委员。
郑冰蓉老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省应用基础重点、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兴滇英才”计划、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省级精品课程、云南大学精品课程、云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生、本科生)等20余项科研及教改项目。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金奖1项、铜奖1项,云南大学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

她是学生价值与信念的引领者。郑老师始终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熔铸于教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的课程教学,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细胞生物学》这两门云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课堂上,她以端粒酶诠释生命延续的哲学,用细胞凋亡演绎奉献精神的可贵。两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如同DNA双螺旋,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完美交织,学生们在领略微观世界的奇妙的同时,也洞见了社会人生的星辰大海。
她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路人。身为云南省教学名师,郑老师潜心教育教学创新探索,业务素质、教学水平、育人效果和教学成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和褒扬,发挥了良好的名师示范作用。她用“三维驱动”将她讲授的省级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B级课程有效衔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课堂变身科研现场,“细胞生物学”双语课堂架起国际桥梁。课程得到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等校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在省内同类课程中,具有良好的示范性”。
她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者。作为学院的科研骨干,郑老师具有良好的科研学术带头能力。同时,国家和省级科研、人才项目的持续主持及多项科技成果的获奖,为郑老师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科研创新的密码,就藏在永不停息的探索里”——这是郑老师对学生们的寄望。付梓面世的学术论著见证着她带领学子锐意进取的求索印记,创新竞赛的金色奖杯镌刻着她知行合一创新育人的实践光芒。她指导的硕士、博士,如今很多已成为生物医学专业领域“种子细胞”,成为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行业领军人,闪耀在祖国各地。
在我院首届“云南大学医学院最美教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中,云南省教学名师郑冰蓉教授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三十载光阴流转,万千个昼夜更迭,她用三尺讲台上的坚守,诠释教育真谛、培育栋梁之才,在云岭大地谱写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动人篇章。
教学创新先锋——张琳恒老师

张琳恒,博士,讲师,现任云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形态学中心实验室主任,并担任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虚拟现实分会常务委员。他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及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展现了青年教师的责任与风采。
推动解剖教学创新,提升医学教育质量
作为课程负责人,张老师承担《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神经解剖学》等多门核心课程,致力于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推动解剖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他主持建设了国内先进水平的解剖教学平台,实现“数字解剖”与“现实解剖”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精准度,还缓解了人体标本资源有限的难题,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虚拟”+“现实”混合式学习,从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此外,他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实践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升其解剖知识的理解、临床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解剖学结构,他定期组织形态学绘图比赛,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绘图精准表达解剖学结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思维和美学素养,也促进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使解剖学习更加生动形象。

强化课程建设,打造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
在学科建设方面,张老师积极推动实验教学平台与科研基地建设。他主持建设的人体解剖学中心实验室通过了多项考核认证,成功获批云南省首批遗体捐献接受站之一。2024年,张老师主持建设的人体科学馆被授牌为云南省红十字会“生命接力+生命教育”基地,成为学院服务社会、普及生命教育的重要窗口。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医者仁心
张老师坚持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他每年组织解剖学开课仪式,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便深刻理解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培养敬畏之心。同时,他还组织清明追思活动,引导学生铭记遗体捐献者的崇高精神,强化感恩教育,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医学职业的崇高使命。
张老师积极推动器官捐献与移植科普宣传,成立云南大学医学院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带领医学生开展公益宣讲,传播器官捐献理念,助力生命延续事业。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社会对器官捐献的认知,也增强了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医学价值观。
他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为云南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摆渡人。
暖心守护表率——吴杰芳老师

“老师,请假有哪些流程?”“老师,综测怎们算?”“大学应该加入哪些社团?”“老师,最近压力有点大。”“老师,……”刚步入大学校园的你是不是也有这些疑问,第一时间就是找辅导员老师,而辅导员老师也成为了学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吴老师2021年9月入校参加工作,现任医学院专职辅导员、医学院党支部副书记。近三年年度考核两次获评优秀,工作期间,获评云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就业工作优秀个人、优秀指导员、优秀指导教师,在云南大学第十三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三等奖;主持校级理论、实践项目各1项,主持项目《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获“中国大学生在线”实践风采类优秀作品,所带班集体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四次。
吴老师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将暖心关怀和教育激励贯穿日常工作,用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用心激励学生勤学立志,用力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所带学生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
吴老师在工作中始终以思政教育为中心,立足医学生专业特点,将专业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读书会、主题论坛、专业社会实践为抓手开展思政教育,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一是指导学生开展“医路向阳”等多个读书会,组织学生沉浸式阅读,用青言青语传播党的理论知识、分享专业前辈故事、感悟先锋榜样力量。二是连续3年策划举办“传承红医精神·助力健康中国”主题论坛,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青年担当,提高育人成效。三是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策划组织“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临沧乡村开展政策宣讲、科普宣教、特殊关爱、卫生服务等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主动学习、躬身实践。活动连续2年被“中国大学生在线”宣传报道,被推选为“大我青春”2022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风采类优秀作品,所带学生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青年发展部的通报表扬。

吴老师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与学生同频,与教育共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多措并举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护航学生笃学逐梦。
传承与展望:共绘教育新图景
“最美教师”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获评“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的老师纷纷表示,这份荣誉是一份肯定、一份关爱,更是一种职责、一种使命,将激励自己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校事业发展建设新征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云南大学医学院“最美教师”评选不仅是一场表彰,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集体叩问。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这些平凡而闪耀的身影,正以点滴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星河。
初审:于秋蓉 郑玉燕 复审:李宏亮 卫纯 终审:李和 李娅佳